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兒虐

最近傳出一起藝人的兒虐事件。其實,雖然出生率年年下降,兒虐在台灣並不少見。根據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平均每2.8天就有一條幼小生命早早結束。


兒虐的形態多樣,除了看得見傷的身體虐待,疏忽和沒有傷口的精神、性虐待等,更會留下一輩子揮不去的陰影,甚至複製暴力。保護兒少免於受虐,社會需要一張綿密的防護網,社工、醫護、司法警察人員甚至每個大人,都可扮演重要角色。任何人發現不利於兒童之情形時,均可舉發,包括兒童本人、父母、親友、鄰居或其他熱心人士,可以直接撥打「113專線」或是通報當地社會局、警察局。另外,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也有規定「有義務」通報之人,包括醫事人員、社會工作人員、教育人員、保育人員、教保服務人員、警察、司法人員、移民業務人員、戶政人員、村(里)幹事及其他執行兒童及少年福利業務人員。若有義務通報之人發現不利於兒童之情形而未通報時,將被處新台幣六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鍰。

所以,怎樣的情形需要懷疑兒虐呢?首先,是要注意到兒童有受傷的情形,身體上的傷比較容易注意到,心理上的傷則需要仔細觀察。因為施虐者不會只有一次施虐,通常受虐兒身上會有新舊雜陳的傷。再者,詢問這些傷的形成原因,可能需要仔細判斷該年紀的小孩是否會有相對應的活動情形,受傷的機轉是否合理。受傷後家長有無延誤就醫,或是家長陳述的發生。以上這些是一般人就可以注意到的。身為醫護人員,則需進一步仔細檢查身上傷痕的分布與狀態,是否有不合理分布或是特殊型態的傷口。

有時候家長會說是小朋友自己愛玩跌倒撞到的,這時候要考慮小朋友的年紀與撞擊力道。比如說,一個四個月大的小孩,跌下床就很不合理,因為他還不會翻身。另外,小朋友撞到頭很常見,但是撞到頭骨骨折就很不尋常。因為小小朋友的頭骨很軟,不太容易骨折。對於不會說話的小嬰兒,有時需要請眼科醫師幫忙協助檢查眼底,若是有發現眼底出血的情形,則要高度懷疑兒虐。因為這些出血,是經常反覆劇烈搖晃造成的。有些大一點的孩子,身上會有被打或甚至菸蒂灼傷的痕跡,通常這些會在衣服可以遮蔽的地方,所以如果小朋友一直穿長袖也是異常的。

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因為施虐著會一次比一次下手更重,若沒有辦法早期制止這樣的行為,受虐兒可能會遺留嚴重的後遺症。兒童是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希望我們可以建立一個綿密的網,保護兒童可以平安長大。

2018年7月26日 星期四

失智症

隨著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退化性疾病越來越被重視。什麼事失智症的表現?有句俚語這樣形容老人:見講講過去。現講現忘記。

然而,失智症和一般正常老化的心智能力下降不一樣,失智症的思考能力下降並不能單純用年紀大來解釋。醫學上用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來稱呼有一個以上的認知功能(像是記憶、言語、決策)受到影響。有一半的 MCI 病患會進展到失智症。

MCI 症狀可能很輕微而被認為是正常老化造成的,但是有 MCI 的病患往往會有平衡和協調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是正常老化沒有的。(Gauthier et al, 2006)
失智症有幾種:

  • 最常見的是 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也就是一般大家最常聽到的,病因是因為腦部不正常的蛋白質堆積。它一開始會先影響記憶,就像俚語描述的那樣,然後才會慢慢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像是言語、理解、運動。
  • 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是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這種會在早期出現幻覺、妄想等等精神疾患、也會有運動障礙,有些人在失智症狀出現前就會有睡眠的問題。
  • 血管型失智也很常見,是因為中風造成的記憶或其他認知功能受損。通常這種表現因為中風受損的位置不同而不一樣。
  • Frontotemporal dementias。主要影響個性和言語,對於記憶的影響相較不明顯。
  • Parkinson’s Disease Dementia (帕金森氏症到了末期也會有失智症)
  • Huntington’s Disease (亨丁頓舞蹈症)
  •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庫賈氏症,俗稱狂牛症)
  • 其他還有愛滋病、腦傷、酒精濫用造成的失智症

失智症依據其症狀嚴重程度可以簡單分為早期、中期、晚期。目前最常用的分期方式是 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rimary Degenerative Dementia (GDS)。他把疾病依據認知能力的衰退程度分成七期,這種分期方式對於阿茲海默症的預後是最相關的。(Reisberg, et al., 1982; DeLeon and Reisberg, 1999)
另外有兩個量表來評估失智的進展:

  • Functional Assessment Staging (FAST):根據日常生活的功能程度分成七期。
  • The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scale: 根據認知能力和功能分成五期,大多用於研究。
儘管醫學研究持續努力中,目前仍沒有任何方式可以治癒失智症。我們很難修復已經受損的大腦細胞,但是可能可以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治療可以分為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目標是增進患者的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為什麼只講非藥物治療?因為這是平常在家裡、社區就可能可以做到的。至於藥物怎麼開,對於一般民眾,我想還是先記清楚自己是什麼病在吃藥吧

【懷舊治療】
透過團體的方式,回想與分享個人人生經歷的過程,鼓勵並支持失智老人的人際互動並鼓勵失智老人有組織地回想、討論並分享過往的事情及經驗,以增加自己的信心、自尊,進而減輕憂鬱情緒,緩解症狀。
【音樂治療】
運用音樂本身做媒介來改善患者情緒、促進語言溝通進而延緩病情的一種治療模式。
【藝術治療】
運用教材及繪畫、拼貼、彫塑等方法,提供豐富之感官刺激及自我表達。同時透過分享其作品,可以促進失智者之語言表達及成就感。製作過程中,成員間相互協助也形成良好人際互動、增進人際之滿足,參與活動動機提昇進而減緩退化。
【認知訓練】
運用輔助教具、日常生活器具或其他自製器材、海報等,設計認知活動,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減緩認知功能退化。過程常搭配結合感官刺激、現實導向活動。認知功能障礙為失智症的主要症狀,認知訓練希望即使在疾病的影響下,長輩仍然可以藉由日常活動的重新安排,建立參與活動的習性,以保持最大可能的獨立功能並面對調適失智症帶來之困擾。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小孩子特別的睡眠問題

大部分的小朋友的睡眠都相當好,但是不代表小朋友沒有睡眠問題。小朋友沒睡好,也會讓爸爸媽媽跟著沒睡好。今天就先了解這幾種小朋友特有的睡眠問題吧!

嬰兒猝死症候群
依依是個新手媽媽。她媽媽給她一本寶寶照顧的書,在她生產之前,這本書已經徹底被她讀過。其中有一章節是關於新生兒睡眠呼吸中止。嬰兒猝死症候群通常發生在一歲以前,大部份是四個月大以前。目前原因還不清楚。她很擔心她的寶寶會發生這樣的情形,所以在寶寶一個月大打預防針的時候,她提出了幾個問題
  1. 她聽到關於寶寶睡眠的姿勢有不一樣的說法:有人說要左側躺才能減少上呼吸道阻塞;有人說要讓寶寶面朝肚子,這樣才不會嗆到;有人說要平躺睡,這樣才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有人說這些跟睡眠姿勢無關。到底寶寶應該怎樣睡才對?
  2. 其實讓寶寶仰臥睡覺就好了,仰臥可以減少發生這樣的情形,另外研究發現減少嬰兒暴露到二手菸的環境也有助於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
  3. 依依發現到她的寶寶有時候呼吸會停止約兩三秒,那時候寶寶的胸口和肚子都沒有動靜,她很擔心寶寶會死於嬰兒猝死症候群。
事實上,新生兒還滿常會有短暫停止呼吸的狀況,通常是因為他們的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完全。如果呼吸暫停的時間沒有超過20秒,寶寶沒有臉色蒼白、發紺變紫或黑、沒有變得軟趴趴或心跳太慢,都是正常的,不用太緊張。
  • 依依很擔心嬰兒猝死症候群,她問說是不是回家裝個監控器比較放心?


  • 目前研究資料並沒有支持密集監控就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候群,所以並不建議。
  • 那平躺睡覺有什麼缺點嗎?


  • 因為新生兒骨頭還很軟,一直平躺的話,會把後腦的骨頭壓得比較扁。這個情形可以藉有增加一些俯臥時間,在清醒的有大人監督的情況下趴在肚子上鍛鍊頭頸部的肌肉。 嬰兒呼吸中止 (infant apnea),正式名稱是原發性嬰兒睡眠呼吸中止,定義為早產兒受孕後週數小於37週或是新生兒受孕後週數大於37週,出現明顯呼吸中止。明顯呼吸中止是指停止呼吸二十秒以上,或是有合併缺氧或心跳過慢。處理方式包括睡眠生理檢查、氧氣、氣喘治療等等,根據其他不同症狀而定。需要和新生兒正常的呼吸暫停鑑別。

    先天性中樞性換氣不足症候群
    這個週末,偉偉沒有上班,他剛剛把他三個月大的兒子放到嬰兒床睡覺,然後他也去睡午覺了。睡醒後,他起來查看卻發現他兒子沒有呼吸,全身變藍色、軟趴趴的。偉偉嚇到了趕緊叫救護車。經過他用力的搖晃與大聲呼換幾分鐘之後,他兒子醒過來,開始大哭,逐漸恢復血色和肌肉力量。救護人員五分鐘後到了偉偉家,一般檢查與心電圖都是正常,除了肚子比較脹。偉偉帶著兒子搭救護車到醫院急診室檢查。在急診室,偉偉兒子肚子很脹很鼓,血氧大約 94% 比正常人低了一些,動脈血檢查發現 PO2 82mmHg (正常應該要 90mmHg 以上), PCO2 51mmHg (正常應該小於 50 mmHg)。因為同時有肚子脹的問題,這個可能是先天性巨結腸症 (Hirschsprung disease) 的表現,而有約一兩成先天性中樞性換氣不足症候群的病人會有這樣的狀況。因此醫師建議安排住院檢查治療。

    先天性中樞性換氣不足症候群造成的呼吸短淺通常出生時就有,但是可能要到發生過呼吸中止或是有其他嚴重併發症或其他事件導致死掉的情況才被注意到。大約有九成的病人有 PHOX2B 基因的突變,這些人通常需要呼吸器幫忙呼吸。

    兒童行為性失眠
    曉明跟筱華有個一歲的女兒──鈴鈴。玲玲從出生之後就睡得不好,甚至沒辦法單獨入睡。鈴鈴約四個月大開始跟曉明和筱華睡,因為她的哭鬧影響到曉明跟筱華的睡眠。每次想要讓鈴鈴一個人睡嬰兒床,她都會害怕大哭,但是相反的,一到曉明跟筱華的床,玲玲很快就睡著了。一旦入睡,晚上任何時間都可能醒過來大哭呈現混亂狀態,睡覺時也一直動來動去。因為鈴鈴的睡眠問題,曉明跟筱華整晚都沒有辦法好好睡。玲玲身體檢查也沒有異常,白天的時候也不會嗜睡。曉明跟筱華家族裡都沒有相關睡眠的問題。

    鈴鈴的狀況稱做兒童行為性失眠,屬於入睡相關的那一型。典型症狀開始於大約四個月大,小朋友會依賴特殊的刺激、物品或是設置才能夠入睡,或是從醒來再睡回去,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入睡便會出現困難。幼兒可能需要依賴父母搖擺或是一旁服待才可以入睡;年齡較大的兒童,可能需要觀看電視或父母存在才能睡著。除了這種,另外還有睡眠規範型,以及混合型。睡眠規範型的小朋友會使用各種策略來避免上床睡覺,比如要上廁所或是要再多聽一個故事,這個情況是來自父母或是照顧者不合適的規範,通常發生的年紀比入睡相關型來的晚。如果小朋友有兒童行為性失眠,最好接受行為治療。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內頸動脈狹窄

    五十八歲的阿美平常在電子工廠當作業員,雖然早已知有高血壓、糖尿病的情形,但是她一直沒有吃藥,總是認為飲食控制就可以。某天早上,她四點起床尿尿,之後因為時間還早,就回去床上睡覺。然而,六點半醒來時卻發現自己講話講不清楚,右手右腳無力。她趕緊叫醒家人,讓家人送她到急診室。急診醫師看過後跟她說,她中風,讓她去做電腦斷層掃描檢查,並照會神經科醫師。神經科醫師來評估之後告訴她,她這是中度的急性腦中風,可以打血栓溶解藥物來打通血管。於是她接受藥物治療,同時進一步做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檢查。做完檢查,家人發現她不會講話,手腳力氣變得更差。因為打血栓溶解藥物有出血的風險,她又做了一次不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確認沒有出血的情形。因為症狀變嚴重,她入住加護病房觀察,還好之後情況有逐漸好轉。住院第五天,追蹤的腦部核磁共振顯示在左側前大腦動脈與中大腦動脈灌流的區域有梗塞的情形,另外模擬血管檢查發現左側內頸動脈有狹窄,推測可能是因為內頸動脈斑塊破裂,沿著血管阻塞前大腦動脈和中大腦動脈造成這次的症狀。於是她進一步接受血管攝影檢查,評估頸動脈支架放置的可能。

    像阿美這樣因為頸動脈狹窄的情況,最早是1905年被發現會造成中風。然而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開始有人嘗試藉由動脈內膜切除術的方式打通頸動脈。1980年代,人們才開始研究動脈內膜切除術是否真的能夠減少中風發生。第一篇臨床試驗是 NASCET ,收錄120天內因為頸動脈狹窄有暫時性腦缺血或是小中風的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接受藥物治療,一組除了藥物治療再加做動脈內膜切除術。試驗一共收了六百多人,追蹤兩年半,發現有接受動脈內膜切除術的那組人再中風或甚至死亡的比例都比較低。
    之後歐洲也做了一個類似的研究, ECST 發現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人接受動脈內膜切除術的預後比較好,但是如果狹窄嚴重程度比較輕的話則沒有統計上顯著意義。之後陸陸續續有幾篇研究,都顯示動脈內膜切除術可以有效的減少頸動脈嚴重狹窄的病人再中風的風險。狹窄如果只有中等 (50~69%)還是有好處,但是好處沒有那麼大;而狹窄不到30%接受動脈內膜切除術的話甚至有害。

    2000年開始支架技術逐漸發展起來,於是開始有人選擇不手術而是放置支架。那究竟是傳統動脈內膜切除術好還是放置頸動脈支架好呢?最早1998年的研究顯示放頸動脈支架不好,但是隨著技術進步,之後的研究顯示長期追蹤下來,兩著是沒有差別的。然而,那些人要接受動脈內膜切除術,那些人接受頸動脈支架呢?研究顯示,年紀越大,動脈內膜切除術會比較好,因為放置頸動脈支架的術前中風風險高。另外,如果是兩周內有症狀、嚴重血管鈣化的話,也是建議動脈內膜切除術。放置頸動脈支架的好處是比較不會傷到腦神經,比較少有心肌梗塞,之前頸部有接受放射治療的也比較不受影響。

    2017年歐洲的指引建議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流程如下:

    對於有症狀嚴重狹窄的頸動脈,去通血管看來是大家的共識。那什麼時候去通比較好呢?根據 NASCET 和 ECST 的資料分析,似乎越早治療越好。
    在2014年的指引中甚至提到建議這樣的病人在兩周內接受血管重建的治療。然而,在2012年Stroke期刊中發表,兩天內接受血管重建的話中風或是死亡的風險比較高。
    2015年的資料也顯示,兩天之內接受血管重建的風險高,但是一周或是兩周內做風險則差不多。雖然目前到底怎樣的時機去做血管重建還沒有一定的說法,不過,根據以上的資料,也許兩到七天是個合理的範圍。

    參考資料:
    • N Engl J Med. 1991;325(7):445.
    • Lancet 1991; 337:1235.
    • Lancet. 2003;361(9352):107.
    • Lancet. 2016 Mar 26;387(10025):1305-11.
    • Mayo Clin Proc. 2017;92(7):1144-1157
    • Lancet 2004; 363: 915–24
    • Stroke. 2012;43:1331-1335.
    • Stroke. 2015;46:3423-3436.

    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關於唱歌的神經學

      從古至今,唱歌是人類一種用來表達自我的重要方式。究竟我們是如何擁有唱歌的能力的呢?究竟動人的旋律是如何產生的?以下讓我們看下去。

      首先,跟我們講話最相關的器官是聲帶,我們是藉由氣體通過聲帶的時候產生震動而發出濁音的。聲帶 (vocal cord) 位在喉部,氣管的上端。從外表看大約是在甲狀軟骨後面的地方,差不多是喉結後面。因為血管分布稀少,聲帶通常看起來是白色。它是兩片對稱的膜狀結構,男性約 23mm,女性約 17mm。因為女性平均聲帶比較短,所以一般而言女性的聲音比較高。
      控制聲帶的變化分成四種:張開、閉合、縮短、拉緊。張開聲帶的是後環杓肌 (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muscle)。閉合聲帶的有外環杓肌 (lateral cricoarytenoid muscle) 和橫杓肌 (transverse arytenoid muscle),其中橫杓肌 (transverse arytenoid muscle) 也會拉緊聲帶。縮短聲帶的是甲杓肌 (thyroarytenoid muscle)。拉緊聲帶的是環甲肌 (cricothyroid muscle)。這些肌肉都是由第十對腦神經(迷走神經, vagus nerve) 的分支控制的,其中除了環甲肌由迷走神經喉上支 (Superior laryngeal nerve) 控制之外,其他的都是由喉返神經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控制。

      人體的感覺從身體各處經由感覺神經傳到大腦的初級感覺皮質,經過其他感覺皮質分析,並統合各種其他神經訊號,最後由運動皮質發出指令,傳到身體的各個肌肉,完成動作。而感覺與運動皮質由身體各部位對應到大腦的位置有特殊的分布,稱為 cortex homunculus 。越精細的動作需要越多的神經來管控,所佔的大腦皮質範圍越大。

      人類跟其他靈長類很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學會了很精細的控制音調的改變。以前認為這樣的變化是因為喉部的解剖構造的改變,但是近年來發現可能是因為演化上關於發聲的神經有所不同造成。一般推測是皮質對於控制喉部肌肉的功能變得更好,所以可以產生各種韻律,進而加速人類發展出語言。

      目前研究已經發現兩個腦區跟喉部的運動有關。ventral laryngeal motor cortex (vLMC) 在 cortex homunculus 的底部,是其他靈長類管控喉部運動的中心。而另一個稱為 dorsal premotor region (dLMC) 的腦區也被發現可能是嘴唇和手的表徵。研究人員分析一般人在講話時不同腦區活化的程度,發現跟大腦雙側 dorsal premotor region (dLMC) 有關的是音高而不是喉部運動。這邊的神經控制短音調來表達強調句子中的特定的字詞。喉部皮質表徵控制清濁或是短音調來勾勒語調的部分被發現在其他不同的地方, dLMC 也負責控制歌唱的音調。最後,如果直接刺激 dLMC ,也會產生喉部的運動與不自主發生,代表 dLMC 在是大腦自主控制語調的腦區。

    Reference: 10.1016/j.cell.2018.05.016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睡眠相關的精神疾患

    案例一

    王先生有嚴重失眠的情形,不僅睡不著還容易醒來,有時候半夜醒來會驚覺全身被汗水浸透。太太表示他有時候會醒著揮舞雙手。他說他要睡覺時沒有辦法關掉他的心智。他的工作是一個外交官,在世界很多有危險的地方工作。他從1993年開始失眠,那時候盧安達內戰,他開始他的工作。有幾次白天時,他會看到或聽到一些他知道那些不存在的東西,但這件事沒有造成他的困擾。


    這是個典型創傷後症候群的表現。患者通常曾經歷或目睹一些嚴重創傷事件。有些人還會有幻覺,或是覺得自己靈魂飄出來的感覺。他們會反覆的被那個創傷事件相關的夢所影響,變得急躁,容易暴怒,也容易被驚嚇。通常他們很難睡著,也很難維持睡眠,就算睡著了,也很容易被那個創傷事件相關的噩夢給驚醒,有些人甚至會陷入恐慌狀態。如果做睡眠生理檢查會發現它麼的 REM 睡眠變得比較密集且時間較短呈片段狀。

    治療必須考慮患著有沒有合併其他疾病,針對個別病患的情形下去治療。通常常見會合併憂鬱與焦慮疾患、睡眠呼吸中止、酒精藥物濫用。藥物治療的部分可能會使用抗憂鬱的藥物。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有些會增加體重,比如說 mirtazapine (Remeron),它是個 alpha2A, 5HT-2, 5HT-3 的結抗劑,有抗憂鬱的作用,它曾經被用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但是因為會增加體重,反而會惡化睡眠呼吸中止症。另外也有想睡覺的副作用。另外,Prozacin是中樞神經的 alpha1 拮抗劑,除了降血壓作用外,有研究發現可以減少這些戰爭相關創傷後症候群的作惡夢跟睡眠的問題。除了藥物治療,同時必須加上心理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案例二

    四十五歲的陳女士有很強的家族憂鬱症病史,五年來她有嚴重的憂鬱情形。白天容易覺得疲倦,沒有精神。她的 BMI 高達42。她曾經接受過心理治療,但是沒有用。她在 Epworth 嗜睡量表上的分數是 13/24。她單身,不知道睡覺時會不會打呼。因為睡眠問題,她被精神科醫師轉到睡眠中心評估是否需要加上安眠藥。陳女士認為,只要她失眠的狀況改善,她憂鬱的情形也會進步。


    因為她有嗜睡的情況,加上肥胖,在 Berlin Questionnaire (柏林睡眠呼吸中止症檢測表) 的得分是2,屬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高風險族群。因此,醫師幫她安排呼吸睡眠檢查。

    睡眠檢查:
    睡眠的部分:sleep latency (睡眠遲滯期) 30 分鐘; arousal index (覺醒係數) 每小時15;slow wave sleep (慢波睡眠)占全部睡眠的0%;REM 睡眠占全部睡眠的15%;REM sleep latency (快速眼動睡眠潛時) 180 分鐘
    呼吸的部分:Apnea-Hypopnea Index (睡眠窒息指數) 6;Apnea-Hypopnea Index (睡眠窒息指數) 是 25。

    根據這個睡眠檢查的報告,陳女士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雖然說整體的 Apnea-Hypopnea Index 在正常範圍內,但是她的 REM 睡眠時的 Apnea-Hypopnea Index 明顯增加。因此,關於她失眠的狀況,應該先考慮使用 CPAP 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的問題,再來考慮是否需要增加安眠藥。
    憂鬱症患者常常會睡不著,難維持睡眠,也會很早醒來。整個睡眠時間短,而且靜不下來,會做惡夢,睡醒不會有一天重新開始的感覺。如果憂鬱症的病人做睡眠檢查會發現整體上 sleep latency 比較長,但是 REM sleep latency 會比較短,但是 REM sleep latency 比較短不能拿來診斷憂鬱症。其他可能會有的發現包括:慢波變少、REM 睡眠的比例增加。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分成第一代抗憂鬱劑與第二代抗憂鬱劑,都可以抑制 REM 睡眠。
    第一代抗憂鬱劑包括三環及異環抗憂鬱劑(tricyclic and tetra/heterocyclic antidepressants, TCA)與單胺氧化酵素抑制酶(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MAOI)可以非專一性的抑制神經突觸之間的神經傳導物質的代謝。其中 TCA 中除了 protriptyline 皆有鎮定效果,而 MAOI 大部分則會造成失眠。

    相對於第一代是非專一性的作用,第二代抗憂鬱劑則是選擇性的作用在某些特定的受體上,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選擇性血清素與正腎上腺素回收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 SSNRI)。不論 SSRI 或 SSNRI 都會有失眠副作用。另外, SSRI 可以抑制 REM 睡眠,可能會造成 NREM 時眼球慢慢地運動。

    其他抗憂鬱的藥物,這邊就暫時不細細描述。

    案例三

    24 歲超重的王小姐因為白天無法維持清醒被轉診到睡眠中心。她說她整晚都醒著抽菸、喝咖啡,而且覺得急躁易怒。躺在床上總是會有聲音告訴她要幹嘛。快睡著的時候會有很清晰的夢,所以她不確定她那時候有沒有睡著。


    這是一個思覺失調 (schizophrenia)症患者的症狀,跟猝睡症患者很像,都會有幻覺,但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覺會不只一種感官上的幻覺,而睡覺前的幻覺則是睡眠疾患相關的幻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幻覺產生是因為他們對於真實或是夢境無法區分。除了幻覺之外,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有錯覺,思考也比較沒有組織。晚上可能會有嚴重的失眠。睡眠生理檢查會發現他們的睡眠效率很低、漫波會減少、一半以上的病人會有 REM sleep latency 減少、很多人會同時合併睡眠呼吸中止。

    治療必須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不論典型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都會減少 sleep latency ,改善整體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效率,但是對於 REM 或是睡眠慢波的影響則不一定。其中 clozapine 會減少睡眠慢波,而 respiridone 和 olanzapine 會增加睡眠慢波。


    其他

    另外和睡眠相關的精神疾患還有恐慌症、藥物成癮濫用,下次再分享。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腦靜脈竇栓塞 Cerebral sinus venous thrombosis

    陳先生是公司的小主管,平常生活規律,有抽菸習慣。幾天前的晚上,他睡到一半突然右邊眼窩深處疼痛,他被痛醒發現除了眼窩深處,整個右邊的頭都在一陣一陣的刺痛。因為太痛了,他跑到急診就診。打了止痛針之後頭痛好多了,在急診觀察了幾個小時,頭痛改善,於是他帶著口服止痛回家。但是回家之後隔天,頭痛又突然發生,痛到噁心、嘔吐、冒冷汗,吃了止痛藥也沒有用,於是他又到急診求助。這次,他發現右頸也有疼痛且按壓右頸部會讓頭更痛,另外,要吐出來的時候或是要大便的時候頭痛也特別嚴重。急診幫他安排頭部的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在右邊的橫竇 (transverse sinus) 、上矢狀竇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血管影像異常,懷疑有硬腦膜竇血栓。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掃描確認在右側的橫竇、乙狀竇 (sigmoid sinuses) , 以及一部份的上矢狀竇有血栓。於是安排住院以抗凝血藥物治療。

    這是一種少見的腦血管疾病,大約每年每十萬個有一個人會發生這樣的狀況,其中女性比例約是男性的三倍。病人症狀以頭痛為主要表現,可能會合併局部神經學症狀(手腳麻痺或沒力、視力模糊不清、講話不清等等)或甚至癲癇的情形,嚴重的可能會昏迷、死亡。正常人的血液由心臟打出來後會經由動脈到全身各處器官,在器官裡,動脈會分出小動脈、微血管,使整個器官都能夠有養分供應,之後微血管會匯合成靜脈,在把血液送回心臟。靜脈竇,就是身體中某些比較大的空腔,填滿靜脈血,就像個湖一樣的地方。病人可能會因為凝血功能異常產生血栓將這些靜脈竇塞住。靜脈竇塞住之後血液的回流會變差,血液無法流回心臟就會回堵在腦部,造成腦部壓力增高。腦壓增高會導致頭痛、視力模糊,嚴重的會導致深部的腦組織出血或是甚至因為腦脫疝(腦組織被擠出正常位置)而死亡。持續的閉氣用力(像是咳嗽、嘔吐、提舉重物、用力排便等等)時症狀會更嚴重。大約三分之一的人一般電腦斷層檢查可能會看不到異常。而像陳先生這樣看到的血管異常又叫做 dense triangle sign,主要是因為在 superior sagittal sinus 的後方有靜脈血栓形成三角形或圓形。如果有打顯影劑的話會看到靜脈有缺損沒有顯影的部份,稱做 empty delta sign (empty triangle 或 negative delta sign);如果看到有條狀血管在腦皮質表面的話稱做 cord sign。比較常見的是間接的影像證據,像 falx 和 tentorium 顯影劑比較亮, transcerebral veins 比較大, ventricles 比較小,有 60~80% 腦實質異常:
    • 出血性病兆,包括腦出血、出血性梗塞、或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 非出血性病兆包括像是腦水腫或是靜脈梗塞分布在非常見動脈梗塞的地方
    使用了抗凝血藥物之後,他頭痛的情形還是存在但是比較緩解。經過大約一週的藥物治療,逐漸把抗凝血藥物轉成口服劑型,然後他帶著口服藥回家。三個月後追蹤,他已經沒有頭痛了,頭部核磁共振發現原本被血栓塞住的靜脈竇有部份通暢的情形,同時也有新的側枝循環生成。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中風了?

    中風是腦血管堵塞或破裂。一直以來都列在前十大死因之列。近年來醫療進步,直接因為中風死亡的人數開始下降,但是中風仍然造成嚴重的失能與照顧負擔。

    中風112

    什麼情況可能代表中風?目前有個 112 口訣可以幫助記憶:

    1 張臉不對稱,嘴巴歪;
    1側手腳無力,抬不起來;
    2片嘴唇,說不清楚,不明白話。



    除了上面提到的症狀,有些人的中風表現是頭暈、視力不清楚、手腳痲、手腳不協調。常常有病人問說我平常都好好地怎麼會突然這樣?對,就是中風才會突然這樣啊!如果是幾天或是幾周來慢慢產生這些症狀的,那還比較不像是中風咧。

    中風了怎麼辦?

    很多阿公阿罵平常兩個人生活,子女平常都在上班工作,一直到假日才回家。有時候老人家的症狀不一定能夠馬上被發現,就診的時候已經幾天手腳沒力。這時候怎麼辦?以現在的醫療技術是不能怎麼辦啊!只剩下復健這個選項,看看有沒有機會訓練還沒有死的,看看能不能增加生活功能。
    這時候很多人會說,那血管壞掉有沒有辦法補救?
    如果是破掉的話,沒有,畢竟目前也沒有任何血管內的技術可以把破洞的血管補起來,阿你要為了補血管而開刀切掉大腦也是很不切實際。出血性中風需要開刀的情況並不是補血管,而是開顱骨,讓血可以流出來而不要壓壞腦子。
    那如果是血管塞住的情況呢?目前有治療可以打通血管。但是這個治療是有時效性的。想想看如果把血管比做公路,今天山崩造成道路嚴重阻塞,山上的人都已經因為沒有糧食餓死了,請問這時候把路打通可以幹嘛?中風沒有在第一時間內才打通血管,腦組織就會開始壞掉,如果說這時候忽然打通,這些壞掉組織產生出來的毒素可能還會影響到其他正常的腦。

    那什麼時候可以做通血管的治療呢?當然是越早越好啊!一般而言是發作起三到四個半小時以內可以用藥物的方式把血栓溶解。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做這樣的治療,因為這個治療本身有造成出血的風險,如果身體狀況不好,或是有容易出血的體質,能不能用藥物治療是需要好好的評估的。有些人一開始是血管塞住,用了藥物之後反而變成血管破掉!在比較嚴重的病人,藥物可能沒有辦法打通血管,這時候會考慮直接從血管裡面把血栓拿出來。因為在血管裡面治療,弄破血管的風險也很高,所以必須確定腦子死掉的範圍還沒有很大,可以救活的還有很多,這樣才值得冒著血管破掉的風險去做這樣的治療。

    上面提到的治療,都是有黃金時間的。時間內沒有辦法接受這些治療,之後在做這些治療不但對病患沒有幫助,還可能有害。所以,若是要治療中風,一定要在發現的當下趕緊送醫。阿如果真的不幸,上面提到的治療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辦法做到,那也別灰心。急性中風後的半年內,復健是最能看到成效的。只要好好地避免感染的併發症,認真努力的加強復健,還是有很大的機會會有臨床上的進步的。

    預防中風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那平常我們要怎樣預防中風呢?下集待續。

    2018年6月12日 星期二

    阿嬤你怎麼沒感覺?


    相信很多人看過這個廣告,但今天不是來賣藥,而是要來說說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

    糖尿病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周邊神經病變聽起來就是很拗口難懂的東西。痾,其實也不會太難懂,只是這個詞比較專業一點點。首先,周邊神經,就是相對於中樞神經的神經。啥米東西啦?簡單說就是除了腦子和脊隨之外的神經。嗯,還是不懂,沒關係,那其實就是一般想像手腳皮膚下面一條一條的神經。


    好的,所以今天的主題是關於糖尿病會造成周邊神經有病這樣。

    為什麼糖尿病會造成周邊神經有病?我們都知道,糖尿病,就是血糖高的一種病。過高的血糖會影響蛋白質功能表現、容易導致小動脈硬化,造成神經傳導變慢、血管堵塞神經缺養受損。


    臨床上最常見的表現是像影片中的阿嬤那樣,感覺變差。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表現出疼痛或是麻。因為感覺變得比較不好,所以病人容易受傷而不自知,導致傷口照顧不好容易感染,嚴重的甚至需要截肢才能保命。這些病人的感覺比較差,所以閉著眼睛站著可能也無法平衡,因此晚上不開燈的時候容易跌倒。

    有糖尿病的人都會有這個情況嗎?那也不一定。但是血糖控制越差,糖尿病罹病的時間越久,就越容易有這樣的狀況產生。當然,其他產生心血管的危險因子、腎功能不好也是有可能增加神經痛病變的危險因子和嚴重程度。

    怎麼知道有沒有這樣的情況?簡單測試就是看看對於東西的觸感是不是有變鈍、洗澡時冷熱水感覺有沒有異常。如果真的還是很擔心,可以做神經傳導檢查看神經的傳導有沒有問題。

    已經神經變差了怎麼辦?阿因為神經長的慢,退化比較快,所以平常要花更多時間精神來保養。已經變差的話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繼續變差,所以血糖要更努力控制,除了飲食,必要時也要用上口服藥物或是胰島素。再來,要保護腳不要受傷,所以盡量要穿襪子,家裡地板雜物不要亂放,盡量開燈活動多注意腳步。

    以上,希望看完這篇的你,可以學會一些關於糖尿病的周邊神經病變的知識,幫助阿嬤有感覺。

    短暫性全面腦失憶

    今天來介紹一個很特別的疾病:短暫性全面腦失憶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

    六十六歲王先生,有高血壓,每天固定吃藥控制,沒有不良嗜好,從工廠退休之後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每天早上到公園運動散步,中午和朋友喝茶聊天,下午回家陪國小的孫子做作業,晚上和妻子看電視。就在某一天晚上,他一如往常,拿了他的衣服去洗澡。他出來之後,在浴室門口呆呆的站著,問太太他的房間在哪裡。太太一開始以為他在開玩笑,怎麼洗個澡就不知道自己的房間了。太太笑著要他別鬧了,趕緊回去穿好衣服。只見他困惑的問為什麼他要穿衣服。太太以為他還在開玩笑,拿來血壓計給他,幫他系上壓脈帶,提醒他量完晚上的血壓要記得吃血壓藥。之後太太就先離開去廚房忙,過了好一陣子,太太發現他怎麼都沒有什麼反應,問他血壓多少。他回答說他還沒有量,現在要量血壓嗎?這時候才驚覺,他是真的有異常,趕緊叫家人們過來看究竟怎麼了。 家人他都還認得,但是他的記憶似乎撐不到一分鐘,前一分鐘講的事情,轉頭他就忘記了。他甚至也想不起來早上是跟哪個朋友聊天,前一天的聚餐出遊情形。家人和他都很緊張,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只好趕快帶他到急診室。 

    在急診室,醫生檢查發現除了短期記憶非常差,並沒有其他的異常。頭部電腦斷層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出血或是腫瘤的情形。進一步做了核磁共振掃描也沒有發現腦梗塞。隔天他做了腦波的檢查,也沒有發現不正常放電。在急診室這樣折騰了半天之後,他的記憶能力又恢復正常,但是他還是想不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依稀只記得一些零碎的片段,時間就像是被偷走一樣一片空白,彷彿是做了一個夢一樣。 

    這樣的描述是個典型的短暫性全面腦失憶。這個病好發在中老年人。病患會忽然徹底失去記憶,不記得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也會忘記幾天前、幾周前、或是幾年前的事情。但是他們會知道自己是誰,也認得親友,其他認知功能沒有受到影響。症狀通常幾小時之後會恢復,但是發作的其間可能會遺留一片空白的時間。有 15~30% 的病人會再次發生,但是只有不到 3% 的病人一輩子發作超過三次。有些人在激烈運動 (包含性行為)、情緒激動、突然泡到冷水或熱水、或是輕微頭部外傷會誘發。目前關於這個疾病的病因不明。有三種說法試圖解釋這樣的一個狀況。

    第一種解釋認為其實這是一種癲癇發作的表現。然而,臨床上病人發作期間或是發作之後,都沒有發現有相對應的腦波異常。另外,是短暫性的癲癇造成失憶,通常症狀不會超過一個小時,腦波上面會有發作中或是發作後的表現,很容易復發,但是可以用抗癲癇藥物治療。

    第二種解釋認為這是短暫缺血性中風的一種表現,影響到 inferomedial temporal lobe, cingulate gyrus 或是 retrosplenial corpus callosum。因為觀察到短暫性全面腦失憶發作的時候視丘或顳葉的血流會下降,有人認為這樣算是缺血的表現,但是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因為神經功能變差造成。研究發現,很多短暫性全面腦失憶的病患的內頸靜脈的瓣膜關得不好,有人認為這導致他們在做類似 valsalva 的動作時腦血流滯留。然而因為靜脈瓣膜關不好而產生腦部血流滯留的情況,並沒有在臨床病人身上看到,而且也無法解釋症狀持續幾個小時才回復或是復發的比例很低。此外,比較中風和短暫性全面腦失憶的危險因子,發現有較多的中風危險因子並不會增加短暫性全面腦失憶的風險,而且短暫性全面腦失憶也不會增加中風的風險。至於短暫性全面腦失憶跟瓣膜性疾病或是軟圓孔閉鎖不全之間的關係,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

    第三種說法認為是一種偏頭痛,頭痛的皮質傳播抑制 (cortical spreading) 影響到海馬迴而造成失憶的情形。但是頭痛常常會復發,有時一次接著一次發作,而短暫性全面腦失憶很少復發。

    雖然說目前對於這樣一個特別的疾病沒有很好的解釋,還好通常很少會再發生。有時候,人生有某些事情很想忘記,不知是否可以誘發這樣的疾病來忘掉這些事呢?

    遇到突然失憶的病人,除了問清楚到底怎樣失憶,做詳細的檢查,還要做腦波以及影像檢查,排除其他像是癲癇、中風或是腦腫瘤,才可以下這個診斷喔。

    2018年6月10日 星期日

    Anterior Interosseous Syndrome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是 median nerve 的一個純運動神經分支,又稱作 Kiloh-Nevin syndrome。

    病因通常是因為外傷骨折、纖維組織、flexor pollicis longus 有副頭壓迫神經、脊椎手術時長時間趴著、血管異常、腫瘤轉移到手臂、Parsonage-Turner syndrome。曾經有報導過 CMV 感染造成雙側 AIN。

    臨床表現:

    1. 上手臂或手臂鈍鈍的疼痛,持續幾小時到幾天。因為手腕的一些感覺神經會走在一起,常常一起傷到
    2. 前臂 pronator 會比較無力,AIN 很少支配 pronator teres 。
    3. 拇指、食指、中指的最後一節屈曲無力
    4. 沒辦法用拇指和中指捏出一個圓圈
    5. 感覺是正常的。

    ** Pseudo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 syndrome
    臨床表現和 Anterior Interosseous syndrome 一樣,但是影響到 median nerve 更近端的肌肉 (像是 pronator teres 或是 flexor carpi radialis) 或是更近端的感覺神經 (像是食指和拇指的感覺)

    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中毒症候群

    一般毒物藥物中毒可以分成五種中毒症候群,主要由生命徵象和器官表徵區分。大部分的中毒其實都沒有解藥,只能以支持療法等藥物毒物代謝掉,所以最好的治療就是不要碰這些東西。

    交感神經症候群:安非他命、K他命、古柯鹼、一些新型的毒品。會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體溫上升、思考跳躍、躁動、瞳孔放大、流汗、可能會抽搐、肌腱反射增強。對於這種病患的躁動,建議使用 BZD 來控制,不建議使用 haloperidol 或是 droperidol ,因為會降低抽搐的閾值、增加高體溫的風險、延長心肌 QT傳導。萬一病患還是發生抽搐的狀況,治療一般還是用 BZD 或 barbiturates。如果鎮定後還是血壓高,應該使用短效的血壓藥來控制血壓。

    抗膽鹼症候群:像是三環抗憂鬱藥、atropine、抗組織胺、大花曼陀羅、抗精神病藥物......。病患體溫會上升、心跳會加快、腸蠕動下降、皮膚是乾的。一般採支持療法,如果心跳快速造成血行動力學不穩、抽搐停不下來或是嚴重精神病狀態,可以用 physostigmine 0.5~1mg 每10~15分鐘重複使用。
        Hot as a desert Mad as a hatter
        Dry as a bone
        Blind as a bat
        Red as a beet 

    膽鹼過多症候群:一些有機磷殺蟲劑、神經毒素等等的。表現為心跳不變或是變慢、呼吸變快、瞳孔變小、全身出水〈流汗、流淚、流鼻水、小便多、拉肚子〉、腸蠕動加快
        Salivation
        Lacrimation
        Urination
        Gasterointestinal
        Emesis 

    安眠鎮靜症候群:像喝醉酒一樣,會影響中樞神經GABA的調節,造成呼吸、心跳、血壓都被抑制、神智不清、腸蠕動下降。
    鴉片藥物中毒:海洛因等等。會嗜睡、呼吸、心跳、血壓都被抑制、瞳孔一般是變小但是到了嚴重中毒末期可能會擴張、腸蠕動下降。Naloxone 可以做為解毒劑,通常每次打100mcg每分鐘打一次,如果強烈懷疑是鴉片類藥物中毒最高可以打到 10mg 直到醒過來後持續以2/3的劑量維持呼吸。

    抗精神病藥物惡性症候群:二到十天前使用抗精神病藥物造成的,症狀通常一到三天內逐漸產生,會發燒,意識改變,全身僵硬,自主神經失調。
        Fever
        Alerter mental status
        Leukocytosis
        Tremor
        Elevated CK
        Rigidity

    血清素症候群:使用抗憂鬱藥物一天內發生,意識改變,發燒,噁心嘔吐拉肚子,反射增強,肌躍症狀,僵硬,咬牙。用 Cyproheptadine治療。

    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血清症候群



    神經科是個相對緩慢的疾病,也就是說急症 (不處理很快會死人的病) 不多。聽說這是不少神經科醫師選擇走上這條路的原因之一。而血清素症候群 (Serotonin syndrome) 是其中一個。

    就字面上的理解,血清素症候群就是血清素太多造成的表現。血清素為什麼會太多咧?不就是吃進去或是打進去造成的嘛!因為是吃進去或打進去造成的,所以任何年紀只要有用到相關的藥物都有可能發生。

    今天的主題是怎麼診斷這個病以及那些藥物會造成這樣的狀況。

    典型的血清素症候群有三個方面的異常:意識狀態 、自主神經系統、以及神經肌肉。
    意識狀態:意識混亂、躁動、焦慮、靜不下來
    自主神經系統:體溫高、心跳快、心律不整、血壓高、瞳孔放大、流汗、流淚、拉肚子
    神經肌肉系統:抽蓄、反射增強、肌肉僵直、顫抖、協調性差

    阿記不住怎麼辦?想像一個嗑藥的傢伙:交感興奮,昏昏沉沉的、動來動去、一點點刺激動作反應就很大。阿好像很多嗑藥的描述都這樣齁?不過,還是要排除代謝性問題、感染、中毒、惡性高熱、抗精神病藥物惡性症候群。專家們訂了個準則 Hunter Criteria:病人至少服用一種血清素作用的藥物,以及以下六個症狀之一:
    1. 自發性抽筋
    2. 誘發性抽筋合併焦慮不安或冒汗
    3. 眼球陣攣合併焦慮不安或冒汗
    4. 震顫和過度反射
    5. 肌張力亢進
    6. 體溫高於攝氏38度額並眼球陣攣或誘發性抽筋

    接下來要說說,所以到底哪些東西會造成這樣的狀況。
    要記住血清素這東西是人體合成的,原料是色氨酸 (tryptophan, W)。那些東西是色氨酸含量高的呢,其實很多食物都有,像是巧克力,燕麥,乾棗,牛奶,奶酪,紅肉,蛋,魚,家禽 (特別是火雞) ,芝麻,鷹嘴豆,葵花籽,南瓜籽,香蕉和花生中特別豐富。 但會吃到過量通常是萃取做成保健食品,通常都是說顧腦安眠的東西。

    因為血清素本身對於情緒有幫助,所以很多憂鬱症的藥物都是透過影響中樞神經血清素來達到療效的
    減少血清素代謝的是 MAOI,像是帕金森氏症用的 selegiline (Parkryl)
    減少血清素再吸收的藥物,TCA、SNRI、SSRI fluoxetine (Prozac) 、 Tramodol 、Demerol 、Medicaon Regrow、 Ondansetron 
    增加
    血清素釋放的中樞神經刺激物 (就是可以當毒品的?)古柯鹼、安非他命、LSD 等等,另外還有 
    triptans 、ergot alkaloid 、fentanyl
    刺激血清素受體的 Demerol 、鋰鹽、buspirone

    精選文章

    神經學檢查

    神經學檢查其實很多,這裡就一般常見的做簡單介紹。 意識狀態 意識狀態的評估是所有檢查的第一步。要注意的一點是一般在急診我們用昏迷指數來方便快速溝通,但是這個指數其實是針對腦傷病人研發出來的,人的意識狀態絕對不是只是一個 3~15 的數字,除了記錄昏迷指數之外,需要另外註記其他反應...